“直播销售员”纳入国家标准职业管理,受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委托,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5月11日发布《关于对拟发布新职业信息进行公示的公告》,拟新增10个新职业。其中,在“互联网营销师”职业下增设“直播销售员”工种。
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,直播行业日渐兴起,并迅速与电商、线下市场进行高度融合,直播带货已经成为最时髦的推销形式。
直播中的年轻人
尤其是新型冠状病毒的隔离封闭要求,直播带货更是成为现象级别的电商形式。
毫无疑问,直播带货拉动经济的能力毋庸置疑,但是未纳入职业规范管理的“直播销售员”暗藏隐患。从这样的角度,当下增设这样的工种,并将之纳入统一管理,可谓正当其时。
01
直播带货发展进行时
2019年被称为“直播电商元年”,直播带货总规模达到了4000亿元。
参与直播带火的除了淘宝、京东、拼多多等电商平台,还有抖音、快手等短视频平台。
参与直播的人不仅有名牌主播,还有公益直播带货助农的县长们、宅男宅女乃至乡村农户,把这些人群叫做“直播”大军,一点都不为过,也正印证了直播带货席卷各大平台和各个领域的事实。
扶贫公益直播
这股时尚潮流展现了直播带货的迅猛发展,它对于拉消费、扩内需,显然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。
但与此同时,也有个别“主播”浑水摸鱼、以次充好,或夸大产品功效,或推销伪劣商品。这些行为夹杂在直播大军中不仅损害职业口碑,也会透支消费者的信任。
如果听之任之,必然扰乱整个行业的健康秩序,给今后的长远发展蒙上阴影。
直播带货规范化管理建议
一是对数据造假和流量造假严查严打,规范直播带货行为。
对夸张效果字频现的夸大营销广告严格取缔,实行严格的审批准入制度。
直播带货中的养殖户
二是对直播带货平台责任进行约束,不能只要收益,不要责任。
越红火的职业,越要警惕不良行为的规范,直播平台有义务进行审查义务。有门槛、有底线、有规矩的直播平台才能越走越远。
三是消费者应当理性消费,合理选择正规购物渠道,积极维护合法权益。
避免线下单方面微信、支付宝转账;
认真辨别直播商品的质地、产地等关键信息;
对于模棱两可或者不熟悉的信息要及时在直播中询问;
保留交易凭证,签收当面拆封,如存在问题及时拍照留证等。
四是网红主播主动学法懂法守法,规避法律风险,才能持久“带货”。
网络主播其实就是广告代言人,我国《广告法》《电子商务法》有具体要求。
主播“带货”尽量推广自己使用过的商品、接受过的服务,因为一旦确认直播带货的货物是假冒伪劣或者质量不过关的产品,主播也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。